金轮镇论坛,金轮镇社区,mh858.com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该怎样发展

时间:2024-04-19 00:27:33 浏览量:5583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该怎样发展?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被定位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城市群的涉及城市都受到了巨大鼓舞,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市自然也会受到这波红利的影响。如何发展?今天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也有远近之分,安徽找准定位很重要

    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这次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长三角城市群还是有部分区别的,优先得到实惠的肯定是传统的长三角区域(上海市和浙江、江苏两省部分城市)其中肯定是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和制造业强市无锡、宁波等为协助来实现一体化发展,那么安徽(部分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之一,如何融入?如何找好定位?值得好好谋划。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上海作为金融、对外贸易窗口、无锡、宁波等地是制造业强市、杭州作为互联网高低聚集大量人才等等,可以说长三角是我国为数不多产业齐全、配套完整的区域。安徽如何融入其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一定要准确定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安徽(说白了就是合肥)挑战大于机遇

    本身因为地理位置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安徽省份被划分到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发展受到周边强市的围追堵截,如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可以说邻近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城市更容易被虹吸,这种趋势会越发明显。安徽要想发展,几点愚见:

    第一、主动承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制造企业)。随着一体化的进程,长三角区域肯定要产业互补,有生产制造、研发、外贸金融等等角色,合肥在研发或有长处但是不明显,所以未来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制造基地是最佳选择。这样也可以有效解决省内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问题,留住人就是留住了经济。

    第二、大力进行研发,要有独特的研发实力。虽然说安徽整体与江浙地区差距甚远,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实力的。以中科大为背景的科研机构加上讯飞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存在,可以说在科研和互联网方面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有研发投入自然就有实力增长。

    第三、降低并稳定房价(这个必须)形成相对成本价格优势。长三角区域可以说是我国房价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之一,安徽部分城市作为其中一员,可以说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增长多少反而是房价涨了不少。包括合肥在内的城市可以说其房价水平已经没有相对优势了,如果能够在长三角区域维持一定的房价优势(也就是成本优势)或许对于人才吸引和产业引进有很大帮助,但是如果一味的借助政策抬高房价最后无疑是害己。

    综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无疑为以后城市群发展做了示范作用,未来不出意外各大国家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大概率事件,而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产业分工、产业配套的概念将会越来越普及,处于从属地位的城市如何找准定位是很重要的。各位觉得呢?欢迎关心城市发展的朋友积极留言、点赞、关注、转评哦。

    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如何扬皖所长?

    这个我来分析一下,也许有点天马行空。

    首先安徽地级市太多了,每个地级市体量都不大,安徽能拿的出手的城市也就合肥芜湖,安徽经济第三的城市马鞍山2017年gdp也就1742亿,后面的就不说了,数据惨不忍睹,个人觉得安徽应该合并一些地级市,例如芜湖马鞍山铜陵合并,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徽老牌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人口也差不多能达到六百万。正如网友所说的取名江东市,我觉得不错,安徽太需要一座明星城市了。具体的一些参考下图。

    言归正传,首先得明确现在的长三角,部分优势产业需要升级,原有的传统产业需要转移,这就要求长三角附近有一个成本更低的空间,这个更大的经济腹地,需要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低廉、市场广阔、交通条件好等等,长三角的空间拓展已成为必然。

    江苏是制造业最密集的区域,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具有十分充足的劳动资源,产业和科技实力这两年发展迅猛。三省差异明显,有差异才有发展。

    其实在深入发展后安徽也是有巨大优势的。首先国家在规划又一高铁大动脉京九线就经过安徽,虽然没有最终敲定,但目前安徽省已经全面动工,未来最高的局面应该是安徽段与湖北段共建。而京九高铁是连接首都北京与特区香港的快速通道,虽说长三角地区已有京沪高铁以及未来规划的第二通道,但目前还没有南下特区香港的快速通道。未来若是京九线贯通,无疑是给长三角甚至华东地区又多了一条国家级大动脉。这样一来长三角发展重心势必会向合肥或者说安徽倾斜。

    安徽融入长三角所做一切我们有目共睹的,最后祝福安徽更美好。也祝福长三角发展的更好

    文章参考举行无间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旅行无间道

    长三角一体化后,安徽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感谢合肥网友信任并邀请回答:“长三角一体化后,安徽的发展前景怎样?”这一话题,我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理由如下:

    ①长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幅况最大的经济区,包含上海、江苏、浙江三大发达地区。安徽能够融入长三角,意味着将从“待开发区”踏入“准开发区”。

    ②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实施一体化进程是国家层面的重点规划,关乎着“承东启中”,将发达元素从长三角延伸至内陆省份,有效促进安徽省加快构建全域小康示范省。

    ③由此可见,安徽省的发展前景是领先于大多数省份。作为中部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双重战略规划重点实施区,有望带动中部更好更快的发展。结论:背靠长三角,把握新机遇,仰望大未来,这是安徽省迈向发达地区的基础,也是全省人民迎接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只有抢抓战略合作契机,共建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才有更大的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对长三角发展一直在关注,下面说说自己的见解。

    在刚开幕的进博会上传来一个好消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意味着国家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会加大。

    安徽也算是搭上了这趟快车,经济大发展是早晚的事。

    说起安徽,长三角一开始是不带安徽玩的,最开始的长三角是江浙沪两省一市,中国经济有名的金三角。直到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长三角的范围还被确定为江浙沪。

    在此之前的安徽,其实是被作为中部地区来看待的,安徽也曾与湖南、湖北、江西组成一个中部组合,组合的名字叫中四角。对于这个组合,可能听说过的人不多,因为这个组合还没正式出道就胎死腹中。据说是规划的差不多了,但是安徽却退出了组合,因为安徽有部分城市被长三角接纳了,安徽看到了曙光,转身投奔长三角组合。

    2014年开始,长三角组合愿意带着安徽玩了,2016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扩大了不少,安徽正式进入长三角组合名单。

    目前,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都属于长三角城市群。

    应该说江浙沪还是蛮够意思的,既然答应带着安徽玩,就说到做到。不仅在合肥召开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会议,还在实际行动上尽力支持安徽的发展。上周安徽省发改委刚公布的数字,前三季江浙沪在安徽投资4141.5亿元,而且是资金全部实际到位。这些资金占了安徽全省比重的46.7%。投入最多的是江苏,实际到位资金1806.6亿。此外,长三角内的一些产业,也开始逐步向安徽转移,这将成为安徽经济的一个支撑。

    目前,在长三角组合中,安徽扮演的还是资源输出和产业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有点类似刚改革开放时的中国。安徽本身还是有不错基础的,相信在三位老大哥的鼎力扶持下,安徽用不了多久就能发展起来。

    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或在评论中留下你的意见,感谢阅读!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对长三角城市有哪些影响?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城市有以下影响:

    有助于推进战略落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让各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而且有助于充分调动国家资源推进战略落地。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其中一体化程度极高的粤港澳人口最少、城市群最少,人均 GDP 、城镇化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去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GDP总量达21.1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3.5%,在长三角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三角需要一个新的经济爆发点,一体化的推进将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转型、互通互补。

    有利于各城市分工定位

    同样的分工、城市定位,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唯有城市特色才能快速发展,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傲视群雄的实力,长三角一超多强,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将给无锡、宁波、南通等城市发展带来契机,加快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形成完整格局带来新的方向。

    惠及民众,提升居民幸福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让三省一市居民享受到了5G先试先用、跨省共用乘车二维码、打通省际断头路、对取消省界收费站等,每一项民生红利都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都从细微之处改善着生活质量。

    如何促进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据报道,根据中央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以来沪苏浙皖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方面共同谱写一首“协奏曲”。

    报道称,5月21日,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23日,上海市青浦区与浙江省嘉兴市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上海的西大门和浙江的北大门嘉兴再度“联姻”。此外,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联手,推动异地养老政策“通关”。沪苏浙皖四地检察长举行座谈会,决定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这一系列动作,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高度共识和热切期盼。分析人士表示,大家普遍意识到,长三角一体化正迎来难得的时间窗口:“天时”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利”上,三省一市经济水平较为均衡,是全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文章来源:央广网

    长三角经济圈能给安徽带来什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吗?

    长三角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强的地区,而且长三角城市群也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在它的带领下,安徽经济发展必然会更上一层楼。长三角一体化必然会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原本长三角只有上海 苏南 浙北三大核心区域共16座城市组成,近年来才扩容,把安徽的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和宣城纳入其中。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与杭州、苏州并列为I型大城市。

    相比原本的16座核心城市,安徽的这八个城市在发展水平上是落后一截的,安徽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仅有二线城市合肥、三线城市芜湖,所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安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长三角一体化,互联互通、快联快通、轨联轨通,而上海等其它发达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也将助力安徽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据相关新闻报道,2019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于5月份在安徽芜湖召开,这标志着安徽在长三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安徽地跨南北,沿江襟淮,承东启西,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一次次的经济政策与安徽擦肩而过。安徽东有富庶江浙,西临华中大武汉,自身又没有形成超强中心,加入中部崛起战略后仍然滞后不前。可到如今,长三角内部能量巨大,尤其是上海已成资源集聚高地,未来将从原来的虹吸走向外溢辐射,安徽离得最近,自然受惠也就越大。

    安徽自古就具有顶风傲雪、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黄山松精神,安徽凤阳小岗村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年广久创立的傻子瓜子开创了个体经济的先河。现在的安徽正通过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白色家电与新能源汽车,融入长三角市场。

    安徽省内城市群定位:①合肥都市圈: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②南京都市圈: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天长、明光、宁国③淮河生态经济带(以徐州为中心):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滁州市,④杭州都市圈:黄山。⑤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阳、亳州。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发展受到周边强市的围追堵截,如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可以说邻近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城市更容易被虹吸,这种趋势会越发明显,而且安徽在华东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与人才的外流,只有积极地融入都市圈,对接长三角,通过灵活的政策引进人才,才能为安徽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议与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共同构建互动发展机制和新兴产业链,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共建工业走廊,把安徽省建成长三角城市支柱产业合作延伸基地。

    安徽的优势:安徽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桥头堡。全省铁路正线长3052公里,铁路密度居华东地区之首,有已建的合福高铁、杭黄高铁,在建的合安九、商合杭高铁,京九高铁东线经过安徽,未来若是京九线贯通,无疑是给长三角甚至华东地区又多了一条国家级大动脉。这样一来长三角发展重心势必会向合肥或者说安徽倾斜。以长江、淮河为主干,通航里程6737公里.年吞吐量在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161个,100万吨以上港口8个。安庆港是长江干线上兼有沿海和内陆双重优势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也是安徽省境内长江北岸唯一深水良港。2017年安徽省芜湖、铜陵两港跻身全国内河亿吨大港10强,其中芜湖朱家桥港位列第7位,完成港口吞吐量1.2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0万标箱;铜陵港位列第10位,完成港口吞吐量1.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4万标箱。同时,马鞍山港也作为全国亿吨港口同时上榜,马鞍山郑蒲港也是长江下游为数不多的万吨级港口,通江达海。

    省会合肥是科技之都,中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国家3个重点科教城市之一、国际科技联盟会员城市,也是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枢纽,八纵八横”的高铁布局以“米字型”确定合肥变成联通中东部的重量级枢纽。进而让安徽成为最大赢家拥有人工智能、科大讯飞语音、量子通信,托卡马克人造小太阳等技术,拥有江淮汽车、美菱、扬子、荣事达等品牌。。而合肥作为我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或与北京8个国家实验室、5个大科学装置不相上下,利技实力雄厚,汇聚世界顶尖人才,拥有完善的科研教育体系。据了解:安徽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64”家,获授权发明专利“1.53”万件,增长36.8%,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安徽历年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贡献均超越50%。芜湖是创客之城、电商强市、长江航运重点港口,拥有奇瑞汽车、海螺水泥、三只松鼠电商等企业。沿江有铜陵有色、马鞍山钢铁等矿业公司。

    安徽正在积极融入长三角,苏滁工业园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安徽要抓住时代机遇,积极与苏浙沪实现区域合作。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2017年7月安徽省合肥、芜湖、宣城3市一同成为G60科创走廊新成员。G60科技走廊以上海松江为中心,大力推进G60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努力在城市功能品质上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俗话说得好:“要想先致富就得先修路”。这一点在安徽省发展战略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安徽省为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高质量融合发展,已经建设规划杭黄、商合杭高铁,还加快建设,宣城、镇江快速客运铁路,合肥、宿迁、新沂;合肥、滁州、南京和北沿江高铁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为更好的对接长三角地区,把武杭高铁安徽段在境内多绕行几十公里,只为将来安徽能够顺利建设合肥到金华的高铁线路。

    虽然安徽在基础建设、现代服务业等其他方面依然滞后,需要配合打通交通网络、进行链接互补,但相较于江浙沪,安徽在城市化、工业经济上的增长空间巨大。安徽近十年GDP增长3.1倍,年均增长15.78%,2017年以27518.7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8.5%的增速全国排名第6;2018年经济增长更是与北京同步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名义增速高达11.06%。工007~2017年的十年间,合肥以564%的增速领跑全国,实现了安徽的完美逆袭。

    建议安徽精简行政区划整合优质资源,以达到个市均衡发展,具体措施如下:①建议马鞍山并入芜湖市,成立新的芜湖市,实现跨江发展,申报芜湖市为副省级市②东至县划入安庆,实现跨江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后,江浙沪皖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安徽的经济建设会更上一层楼,安徽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祝家乡安徽的明天越来越好!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推进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共同的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区域社会文化协定、社会文化规划、社会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和社会文化框架等系统化政策模式推动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与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1.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本占比过高所造成的长三角内资本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文化企业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会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社会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与释放社会文化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各地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领域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新型政府社会文化治理模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有关政策意见,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降低社会文化市场交易成本,为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打造特色社会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以特色社会文化项目打造为抓手,深入实施重点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重大主题美术、优秀少儿作品等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创作生产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具有江南文脉特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积极鼓励社会文化IP创新、技术创新,在各类省市社会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中,优先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社会文化创意的社会文化项目,实施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科技保护示范工程,完成对江南社会文化、运河社会文化、海派社会文化等社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IP数据库。

    统一设计长三角社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题宣传口号,利用“大运河”“江南古镇”“江南水乡”等特色社会文化元素,打造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领域顶级节庆、论坛、赛事等高端品牌,如“长三角社会文化艺术节”“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江南民俗节”“江南演艺节”“长三角动漫节”。引导社会文化企业利用上述品牌对长三角各地的相同资源和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大运河休闲娱乐街区”“江南古镇游”“世界社会文化遗产游”“长三角社会文化节庆联盟”等品牌。

    3.加快价值链整合,以产业联合升级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布局。通过政府协商、规划引导,形成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发展高端工业研发设计和国际社会文化贸易,江苏重点发展社会文化制造业的工艺设计,浙江强调各种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体系的建设;安徽则更多注重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苏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阵分工格局。

    二是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推动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社会文化项目为引领,积极扶持部分龙头社会文化企业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使龙头社会文化企业向更加关注创意设计、版权交易、发行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垄断模式”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间创新融合。鼓励社会文化产业园区以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引导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以项目外包的方式与中小、小微社会文化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引导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间、社会文化企业与非社会文化企业的跨界、跨区域合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联合舰队”,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并培育长三角内更多社会文化企业、社会文化项目进入《国家社会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鼓励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长三角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4.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

    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价值导向,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由政府主导,重点建设长三角六大共享平台。

    一是社会文化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内的信息保障与来源系统。

    二是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建立演出、院线等社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抄告制度,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平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文化企业诚信名单,作为获得区域社会文化产业类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前提条件。

    四是社会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业务开放、支付便捷、服务多元的长三角社会文化消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与APP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与票务销售服务,打造区域社会文化消费“一卡通”项目。

    五是社会文化产业国家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搭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税、风险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文化企业“出海”的“保姆”。

    六是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领衔,与阿里巴巴集团、阅文集团、苏宁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手,共建建设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联盟,共建“创意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创意创新产业园”等平台。

    5.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尤其是社会文化投融资政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等,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共认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等目标,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准入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市场服务环境。商定签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保护和促进四地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四地社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协议。

    二是规划引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联合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目标、定位、要求、发展战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实现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实现步骤、政策保障等,有计划地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三是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母题,设计长三角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模式,为长三角41个城市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长三角41个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同时促进和保护各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化,推动长三角内园区、企业与校园、社区的互动融合,以“时尚性、体验性、活力性、多样性”引领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6.加强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组织

    开展实施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造自由宽松人才发展环境,让优秀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的专门组织,以项目补贴、技术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各类社会文化产业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功能区开设工作室、创意坊、设计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顶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区。

    二是重视社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三省一市达成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优化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网和高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价值分配的办法,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给予重奖,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来长三角创办企业的文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郭新茹,陈天宇,2020)

    如何看待苏锡常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经济完全可以超过上海,无需争论,下面只用数据说话。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城区连成一片,高铁通勤都在二十分钟之内。苏锡常三市如果按照行政地位,在上海面前就是“屌丝”,差了三个级别(直辖市、副省级市、省会、地级市)。

    但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相加,总人口小于上海,但GDP总量超过上海近5000亿。苏州的人均GDP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无锡人均全国第三,常州也是全国前十,所以苏锡常三市人均GDP也碾压上海。

    那么问题来了,上海以高三级的行政地位,高无数级的政策优势,又是经济金融中心,又是人称东方巴黎,然而经济和GDP和人均都比不过普通地级市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之和(同等人口条件下,且上海政策占优)。

    苏锡常三市前途无量,若是有更充足的政策优势,绝对能全方位碾压上海。但是,各个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有私心,上海希望苏锡常当上海都市圈的小弟。即使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常州自知弱小不去争论,但由于无锡的不服,苏州始终没能确立中心地位。

    本是同根生,苏州、无锡、常州文化相近,无锡也是从常州分出来的地级市,何必如此明争暗斗。如果苏州、无锡、常州团结一心,资源优势互补,未来在长三角一定有抗衡上海的话语权。

    上海、深圳、杭州等等都在玩命发展互联网经济,但抛开那不可信的估值,到底有多少泡沫谁都不知道。苏州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无锡和常州也是制造业强市,苏锡常三市的制造业和工业总值是上海的两倍。

    所以,苏锡常三市齐心协力,坚守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泡沫再大总有一天会破,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才是根本,等到大洗牌的时候,苏州、无锡、常州绝对可以一鸣惊人。

    很多答案都是根本不了解苏南,都是不懂装懂凭空捏造的主观臆想。在这个互联网泡沫的时代,苏州、无锡、常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苏州一市的工业总值已经超过很多省份)。上海、浙江、福建炒房团比比皆是,但我就算深入到苏锡常的荒僻地区,也能看到很多人坚守工厂和制造业,不把资金投到来钱快的房市。这些人可能会被当成傻子,但他们才是苏锡常的支柱和未来,因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永远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必须永远铭记的是,苏南的昌盛,自古以来都是以实体经济为本。

    欢迎关注坚果旅行,获取更多干货知识

热门话题 更多